预约挂号
门诊安排
就诊须知
综合查询
关注我们
返回顶部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是: 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最新医讯 -> 技术前沿 -> 正文

最新医讯

核医学ECT检查介绍(之六)
2006-06-07 分享

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临床应用

早在CT应用于临床之前,核素脑显像就应用于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。现阶段,随着ECT机器和放射性药物的发展,核素显像虽然解剖分辨率不如CT、MR,但却可以反映脑血流、功能和代谢方面的信息,而这些正是CT、MR的不足之处。因此,核素显像在临床上,仍具有广泛的应用,其中,最常见的检查就是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。

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原理:静脉注射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显像剂,它可较长时间滞留在脑内;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(rCBF)量成正比。应用ECT机在体外探测,可以获得脑横断位、冠状位和矢状位三个断层面的图像,其放射性分布情况即反映了局部脑血流量。

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临床应用:

1.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:TIA是指伴有局部缺血症状的短暂的颈动脉或椎—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不足。CT检查往往呈阴性,rCBF显像能比CT更灵敏的检出病灶,图像中可见局部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。

2.急性脑梗死:CT在发病早期24~48小时内常无阳性发现,而rCBF显像几乎可以100%的早期发现病灶,对早期治疗、病情估计和疗效评价等有较高的临床价值。但受ECT仪器分辨率限制,对小的腔隙性梗死诊断阳性率低于CT。

3.癫痫:由于许多癫痫患者脑组织并没有明显的形态和结构改变,因此CT、MR常常难以发现病灶,CT检出率约40%,而rCBF显像对癫痫灶检出率为80%,同时rCBF显像对病灶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脑电图。癫痫发作期局部血流增加,病灶放射性分布明显增加,而发作间歇期局部血流减低,病灶放射性减低或缺损。

4.早老性痴呆:典型表现为双侧顶叶和颞叶大脑皮质血流呈对称性明显减低,有时伴有双侧额叶血流减低,基底节和小脑多为正常。其诊断阳性率约为60%一90%,特异性在90%以上。

5.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:rCBF显像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没有CT、MR高,但对鉴别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方面较CT、MR为好。脑瘤复发多表现为rCBF增高,而瘢痕和水肿等则为rCBF减低。

6.对颅脑损伤、精神疾病、偏头痛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和脑功能研究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价值。